1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对荔枝的评价: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3、果中皇后──荔枝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二、走进作者: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1901年,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曾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三、预习检测:(1)、字词正音: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2)、词语补释:龟裂:jūn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五、合作探究: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1段,总挈全文)(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段-10段)主1.荔枝的果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表B荔枝外壳的颜色;颜色深红色或紫色C荔枝的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A荔枝的壳膜;白色B荔枝的果肉;里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2.荔枝的花(10)花形、花型、花序、花蜜(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段-14)次1.荔枝的产地分布:中国南部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