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樵夫,别砍那棵树【导学目标】1.熟读诗歌,掌握主要内容。2.体会诗歌的内涵以及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3.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培养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之情。【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词语误用精彩导入激发兴趣在人类日益关注生存环境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早在19世纪,美国记者、诗人乔治·珀金斯·莫里斯在《樵夫,别砍那棵树》中就曾呐喊过“樵夫,别砍那棵树”!如今,这句话被用作了宣传环保的口号。那么,最初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樵夫(qiáo)遮蔽(bì)橡树(xiàng)嬉戏(xī)愚蠢(chǔn)拯救(zhěng)(2)词义参天:耸入高空。嬉戏:玩耍。心弦:文中指的受感动而引起共鸣的内心。遮蔽:遮挡。2.作者名片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美国记者、诗人。19世纪20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3.背景资料《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崛起,许多农田被毁,许多树木被毁,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此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指导朗读1.学生齐读全诗。教师点评:读诗时应该把握诗人的情感,读出每节诗的节奏。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们评价朗读的感受。有的低低啜泣,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对樵夫憎恶。(二)整体感知默读全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第一节:诗人真诚呼吁樵夫别砍那棵树。第二节:进一步说明不让樵夫砍树的真正原因。第三节:回忆童年一家人在树下度过的美好时光。第四节:警告樵夫千万别砍那棵还能顶住狂风暴雨的老树。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重点精读深层探究1.为什么诗人要劝樵夫不要砍那棵树?【交流点拨】这棵树是先祖亲手种下的,曾为“我”遮阴;根深叶茂,名传各处;见证了“我”的手足亲情;虽然年老,仍能有所贡献。2.为了保护一棵意义重大的老橡树,诗人多次呼喊“樵夫,别砍那棵树”,诗人每次呼喊时的态度、语气有什么变化?【交流点拨】平和劝说——动情责问——苦苦恳求——严厉警告。随着诗人对老橡树感情的逐渐深入,对樵夫的态度就愈加强硬。学法指导阅读新诗四步法1.了解作者的流派和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我们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前人作诗,十分讲求炼字、炼句、炼意,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现代诗作者,也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欣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