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4.1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②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确立“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观念;③能运用地图,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①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②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教学难点:人口密度、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人新课】人总要居住在一定的空间,人口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人口分布。世界各地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讨的问题。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承转我们要准确的了解世界各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分布特征,就需要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密度。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根据人口密度的概念和举例,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活动2、指导学生根据活动1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数据填入表中。活动3、投影展示下表,反馈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及计算结果。承转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A地的人口稠密,B地的人口较稀疏。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匀呢?活动4、投影展示课本P66图“世界人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对照图例,指出图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规律。(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活动5、教师先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活动6、教师再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人口稀疏地区,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殊的纬线穿过。继而让学生对照课本最后附图“世界地形图”,列举实例说明人口稀疏区极其分布规律。(撒哈拉大沙漠、大洋州西部沙漠地区——沙漠地区,亚马孙平原——雨林地区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高纬度地区,青藏高原——高原山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活动7、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世界各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别,使学生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匀。板书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活动8、指导学生读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文字说明,结合自己的体会,小组分析讨论人口稠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里农业发展较早,历史悠久;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活动9、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后进行小结: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疏。承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零星分布的特点。同学们,你认识“蓝坛巨星”飞人乔丹吗?他是什么人种?(黑种人),有人说:黑人的故乡在非洲。但是在南、北美洲却有大量的黑人分布。请同学们结合P73阅读材料和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黑人的分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给予积极评价并归纳总结:人种的划分只是身体外部的体质特征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任何种族歧视和压迫都是错误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板书设计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二、世界人口的分布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1、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2)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三、不同的人种1、人种划分的依据2、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分布3、人种都是平等的[第三课时]导人新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