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认识水的组成。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内容和学情分析:水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但受知识基础少和微观思维弱限制停于表面。学习建议: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实验准备:多媒体;烧杯,注射器,酒精,水,墨水学习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观看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诱发新知设情境激发思维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教师打开一瓶酒精,并向空中喷洒酒精,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倾听,思考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做铺垫。提出研究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特征教师提问:分子这样的粒子,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一、分子的性质阅读下列材料:1.一滴水,就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2.如果将一个水分子与一个乒乓球相比较,就如同一个乒乓球和地球相比较。教师提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学生思考交流结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当我们闻到酒精的气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仪器、药品:两只烧杯、蓝墨水、温度不同的水实验要求:观察、比较两只装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中,哪一只能更明显地看到蓝墨水的扩散?观看实验现象思考结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举例展示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