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梦想成真的时代》课程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与化学、物理学、数学和工程学等交叉综合而成的新型技术系统。知道克隆技术的产生。列举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过程,知道在20世纪人们终于实现了航天的梦想。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并结合调查表的分析,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通过想象和讨论,增强对克隆技术的了解,认识克隆技术的产生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是生物技术的创新,因此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时代”。通过动手模拟火箭的简单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识科学技术的威力和魅力,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科技的热情。通过用电脑制作“我的梦想”系列作品,锻炼学生使用电脑、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可以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克隆技术的日益发展、航天领域的突破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逐步使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以我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电脑网络技术、克隆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创制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史实,理解科技是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结果,从而树立努力实践、刻苦学习的科学价值观。。学法教法根据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联系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以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贴近学生,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调查问卷、讨论思辨、情境想象、演示课件、动手制作模型等,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及动手能力,并基本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梦想成真的时代》课件。设计有关问卷调查表。2.准备制作模拟火箭的资料和材料(文字说明,工具:杠杆支架、医用注射器、酒精球等)。学生准备1.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由学生自行制作PowerPoint调查报告。2.围绕“假如没有电脑”论题,组织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步骤教师活动:出示道具——一个盆子(盆子的背面贴着“聚宝盆”三个字),边展示边引导学生:同学们,中国古代有一个关于“聚宝盆”的故事,贫苦的老百姓,幻想世上有一种宝物:假如放进一个铜钱,就能聚集无数的铜钱。大家请思考,这可能吗?我们一般把这种离奇而不切实际的想法称为——异想天开。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先人的异想天开,才有了后人为实现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努力,最终梦想成真。幸运的同学们啊!你们正是生活在梦想成真的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感受梦想成真的喜悦吧!一、日益发达的电脑是本课的重要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从而理解人类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教师活动:讲述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和效益。展示学生课件,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对电脑的所见、所闻、所用、所感。讲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启发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讨论,理解科技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产生:能否制造出具有和人一样功能并替代人工作的“人”呢?顺势导入下一子目:奇妙的克隆世界。学生活动: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的过程后,让一位同学作代表向其他同学展示课件,公布调查问卷的结果,针对“假如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