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四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2、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4、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自转的全部内容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等内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5、具体内容分析6、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的能力。(3)、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4)、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四季的形成。教具准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多媒体CAI课件等。二、学法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并借助地球仪,通过分组活动,动手演示、亲身体验、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学习地球的公转。三、教法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做到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3、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组演示、观察讨论、读图分析,配合课件的播放和老师的点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四、教学过程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基本的思路是: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引入: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验演示,发现问题:找优等生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和思考问题:1、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样子的?2、地球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变化?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几次经过赤道?学生讨论,师生交流,教师强调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夹角,夹角为66.5。正是因此,太阳直射点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如地球公转时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那么太阳直射点还会来回移动吗?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太阳光热还会有变化吗?我鼓励孩子大胆的设想并尝试去演示。将地球运行仪上的地球取下,换上一个皮球再次来演示。学生的兴趣很高探究的心理很强。这种做法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地球公转时,如果直着身子,太阳直射点就不会移动,就会始终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中不会有热量的变化,就不会有季节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正是因为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暑往寒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学生活动,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季节变化的奥秘第一步:[学生活动,分小组演示]: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第二步:学生把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节气和季节(月份)太阳直射的纬度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的状况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冬至(12、1、2)春分(3、4、5)夏至(6、7、8)秋分(9、10、11)第三步:师生互动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地球公转,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对四季的形成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情况。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我设计的活动是:七嘴八舌,大家参与:你了解家乡的四季变化吗?1、一年之中,每天中午的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高?什么季节低?2、一年之中,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按照3、按照下面的图示,描述家乡四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