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论语》九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谈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两者有什么关系?2、从前四则来看,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应该做到哪几点?3、综合后五则来看,说说“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孔子认为应该做哪些才能称为真正的君子。4、“孟武伯”和“子游”同样问孝,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一样?这体现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哪种教育原则?5、“父母唯其疾之忧”言外之意是什么?6、“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7、孔子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点与当代青年远游闯天下的志愿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8、“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9、为什么君子会“坦荡荡”,而小人会“长戚戚”呢?10、你怎样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11、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区别?12、你认为如果立志做21世纪的君子,应该继承什么,发扬什么?1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请简要谈谈孔子的“义利观”。15、用你自己的话谈谈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16、找出两个由本文沿用下来的成语,并加以解释。17、你知道古今有名的行孝故事吗?请写出一个,并简要概述。18、根据文意,对下联。参考答案1、答:(1)行孝,立德;(2)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立德的首要条件是要行孝。2、答:(1)不要让父母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东西操心。(2)要真心对待父母,从精神上关心父母。(3)应该尽量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如果远行,要告知父母去向。(4)要关心父母的年龄身体,为他们的长寿而喜,为他们的衰老而忧。3、答:第一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第二问:(1)稳重坚定,不夸夸其谈;(2)重义轻利,明辨是非;(3)心胸坦荡,堂堂正正;(4)推己及人,仁爱待人。4、答:(1)孔子对弟子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2)这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5、答:不要让父母因身体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6、答:(1)对比;(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赡养父母就可以了,更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细致周到,急父母之所急,想父母之所想。7、答:(1)“父母在,不远游”谈的是孝心,“好男儿志在四方”谈的是理想,两者是在两个范畴提出观点,(2)如果在现实中出现了表达孝心和实现理想的矛盾,孔子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游必有方”。游学也好,游历也好,方向要明确,这样父母心中才能安稳,好男儿可以为理想打拼,父母也会祝福支持。(3)问题的关键在于子女是否心中有孝,有所牵挂。8答:(1)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2)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9、答:(1)君子以义为前提处事,内省无疚,心底坦荡无私,自然神清气爽。堂堂正正,高高兴兴,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2)小人则与此相反,小人贪图私利,欲望无止,永不知足,所以小人总是眉头紧锁,愁云满面。10、答:巧言令色的人只会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是花言巧语,假装和善,这种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