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条件和主要内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联系第H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各种因素,历史地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掌握置历史事物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认识的历史学习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对世界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进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及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当然,这场科技革命还在继续进行的过程中。对于影响整个人类的这场革命,我们必须给以极大的重视。那么,这场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呢?新课教学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思路:社会实践的需要——二战和战后各国的需求;物质和科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1、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从理论上说,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2、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3、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看书,归纳20世纪初人类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突破。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中,这场革命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学生看书归纳)主要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如果按照研究领域归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变革。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同学们考虑一下,这场深深影响到我们人类与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第一次工业革命用了7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831年模型出现到交流电动机的发明,共用了57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正式问世起,仅30年就经历了5代。如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以来的科技发明则多在10年以内,如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仅为1年。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的年增长率,在50年代为9.5%,60年代为10.6%,70年代为12.5%。2、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虽然它们也带动了其它技术的发展,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连带产生的新技术数量非常有限。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核能、电子计算机和宇航技术的带动下,一批批新技术迅速出现并且汇入技术革命的洪流,进而形成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