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辽宁省大连市76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VIP免费

辽宁省大连市76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_第1页
1/3
辽宁省大连市76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_第2页
2/3
辽宁省大连市76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_第3页
3/3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能从多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正确的民族观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从中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而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同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的价值。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及音像资料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故知新: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启发思考回答情景导入:诗歌导入,由刘禹锡的《乌衣巷》引入主题: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由统一走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为北方民族大融合创造了条件。启发积极参与也可由可前提是导入三维目标大屏幕展示总体把握,为新课做铺垫突出重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2.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洛阳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之大屏幕出示问题,指导阅读启发引导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广呢?3.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原因所在: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开展教学。2、观察“少数民族内迁示意图”,了解北方的局势。3、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指导学生制作“孝文帝改革表”。4、观察“胡汉融合”系列插图,了解民族融合的情况。点拨探讨交流,解决问题(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帮着归纳结合历史地图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地图来讲述重点难点突破: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强。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断往往不够成熟。通过这节课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导分析点拨阅读归纳探究小结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学以致用: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板书设计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后随笔与反思优点:孝文帝改革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学生阅读、教师引导,使学生从教材中提取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等信息,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缺点:内迁少数民族名称单独记忆易混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内迁各族分布图”,按方位来掌握,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背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目的: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内容: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辽宁省大连市76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