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15.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2.诗歌意象的认识。3.诗歌意境的体味。4.思想情感的体会。学习重难点1.象征意义的理解。2.诗句含义的揣摩3.诗歌语言的分析。导学过程感悟一、预习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鲁藜()门槛()曙光()乍()然眺望()旷野()山峦()笼()罩弓弦()2.语解释。【乍然】:【山峦】:【眺望】:【笼罩】:【曙光】:【洗礼】:二交流三、展示1.朗读曾卓《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与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基础上,请分别概括出这两篇文章的段落大意。(1)《宁静而深远的意境》:(2)《一个深夜的记忆》:2.《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为什么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阳光”还有别的意思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①“月光流进门槛”②“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③“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4.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四反馈阅读曾卓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下面的问题。1.阅读诗的第一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2.阅读第二节,说说诗人在这一节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3.阅读第三节,仔细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4.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精练,请举一例作点赏析。学习反思:学习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15.诗人谈诗第2学时学习目标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2.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导学过程感悟一、预习1.朗读文本内容,对第一课时相关知识作回顾。2.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②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③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④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③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一、交流三展示朗读曾卓《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与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深入挖掘文本。1.《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2.《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作品作一点具体分析。3.《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4.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四反馈阅读下面两首小诗,完成相应习题。【甲】小池【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3.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学习反思:《诗人谈诗》第一课时:预习1、líkǎnshǔzhàtiàokuàngluán1ǒngxián2.乍然:忽然;突然。山峦:连绵的山。眺望:从高处望远处看。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曙光:①清晨的日光。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反馈1.“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