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谈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语言学家王力的有关知识。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3.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4.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学习重点】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学习难点】1.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2.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课前积累】1.了解作者王力,字,家。2.了解背景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文章实在是大雅似俗。3.积累词语(1)斟酌()(2)以讹传讹()(3)圩堤()(4)勉强()(5)时髦()(6)弄巧成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七月流火:。不假思考:。头头是道:。约定俗成:。一劳永逸:。以讹传讹:。【课上突破】一、课文结构(一)(1自然段)。(二)(2-5自然段)。(1)(2自然段)。(2)(3-4自然段)。(3)(5自然段)。(三)(6-12自然段)。二、中心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第二个分论点是。三、写作特点本文分论点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课后提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③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④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1.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2.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3.“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什么?(二)辨字组词。握()撑()僵()疆()揖()违()讳()譬()髦()辑()(三)解释下列词语。(1)弄巧成拙:(2)适得其反:(3)以讹传讹:(4)约定俗成:(5)一劳永逸:【课后反思】《谈语言》【课前积累】1-3题略【课上突破】一、(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二、中心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后提高】(一)1.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①段的首句。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又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2.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参考答案:①有些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②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3.“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