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日本大化改新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日本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状态步入文明时代,它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曾经繁荣一时,绚丽多彩,但是因为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廷帝国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大化改新及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历史史实。(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如:中日交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的中国是哪个朝代,社会状况如何?日本又为何要向中国学习,它当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拜占廷帝国曾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但后来为什么衰亡了?等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状态步入文明时代。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了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作用。2.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二)教学难点1.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总结法等。●教学媒体图片:孝德天皇,6世纪时的拜占廷帝国,君士坦丁堡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导入]日本地处东亚,是中国的近邻。古代日本被称为“扶桑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中日之间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频繁的来往。你想了解古代日本的情况吗?你想知道古代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的重要交往吗?学完本课,你将会对这些方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板书]第6课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一、大化改新1.古代的日本[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大致了解一下古代日本的情况。[学生看书]……[教师讲述]日本地处东亚,是中国的近邻。直到大约公元前300年,日本还处于原始社会。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北部设立四郡,中国先进的铁器文明和生产技术传入日本,成为促进日本发展的重要力量,于是原始公社制解体。公元1世纪,这里出现了一百多个小国,经过战争,到3世纪邪马台国强盛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邪马台国曾经数次向中国朝供并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3世纪中叶,本州的大和国在同许多小国争霸斗争中强盛起来。大和位于濑户内海东岸,土地肥沃,宜于农业;又是本州汲取大陆文化的门户,这里不仅优先获得了大陆输入的铁器工具,并且聚集许多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大陆移民,因此,经济发展较快。4世纪中叶,大和国已经统治了关东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九州在内。大和国还把势力深入到朝鲜半岛,掠夺朝鲜的奴婢和财富,从而大大加强了大和国的实力地位。到5世纪初,大和征服其他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大和国家。大和国家本质上属于奴隶制国家。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以后称为天王),大王政府是由畿内最有势力的豪族组成的,地方的行政单位为国或郡,由大王派任地方豪族进行统治。古代日本的贵族都出自有一定势力的氏族,大王按其门第和官职授予特殊的荣誉封赐。大王和贵族都占有许多土地和人民,大王的土地称为“屯仓”,主要役使称为“田部”的隶属农民进行生产。贵族的土地称为“田庄”,用所属农民“部曲”进行生产。田部和部曲的地位基本相同,统称为部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基本是部民,部民一般没有人身自由,为主家所占有,并用主家提供的生产资料,在监工的监督下进行生产,产品全部归主家所有,主家只给他们一部分生活资料以维持再生产。“用别人的生产资料来劳动并且不是独立”的,是奴隶的基本特征,所以部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