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庐中学“讲学稿”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思考3月12日,本人去东庐中学学习考察,其间听了该校王成华老师的一堂初三思品中考复习课——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本堂课涉及中考考点7个,均属法律知识部分,王老师将相关知识以编写”讲学稿”形式串联起来,共设计了四大部分。上课前一天下发,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围绕“讲学稿”展开,内容紧凑,看似一堂没有任何艺术的“流水式”练习讲评课,仔细品位,渗透了许多中考应试指导,对初三教师或许有所启发。△讲学稿各环节设计围绕考纲要求讲学稿提纲:一、复习目标(一)考纲要求(表格式罗列考试内容)(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Ⅰ、考点回顾:请认真阅读课本,完成预习自测题Ⅱ、质疑(预习之后,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下来,课堂上共同探讨)本部分侧重于基本知识点落实二、复习助学(一)预习交流展示(学生相互校对、订正;背诵、记忆)(二)解疑释疑疑问:解答:教师作了必要的引导、引申,所花时间不多。(三)学生自主探究(材料题一则:采访少年法庭庭长提问、向相关部门提建议)教师针对答题中共性问题作分析、点拨(四)师生共同探讨(材料题一则:结合材料说明青少年如何有效防范违法犯罪)对照解题步骤,答案要求来讲解三、巩固与反思(一)单项选择(二)不定项选择(三)自我归纳与总结以上三大部分内容在要求上有递进性;在上课过程对学生易错题作了引申、强调。△复习课不求知识的面面俱到,重在引导点拨1、课堂上教师没有对考纲五方面内容不作全部罗列,只安排学生相互校对,且给学生几分钟背诵记忆。2、教师着重联系考纲其他相关内容作引导、点拨。例:课前导入: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提问:A、为植树节写一句宣传标语。B、你为绿色世界、植树造林出了哪些力?C、现实中许多人植树,很多人却在乱砍滥伐,怎样制止呢?(三个问题均属中考开放性试题,教师旨在用所学相关知识来分析)例:法律特征之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请联系时事说说:今年全国“两会”出台了什么法律?→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由全国人大制定)例:“加强自我防范,…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因此要…”教师要求:给答案“因此:)”出一个简答题生答:中学生如何有效防范违法犯罪?这种出题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举一反三用,避免张冠李戴。△统揽考纲,有利于融会贯通1、如前述:由植树节联想到乱砍滥伐行为,由此再引申到资源问题,环保问题,把它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热点联系起来。2、关于“两会”上通过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的引申,实际上是复习了全国人大的性质、职能。△讲练结合,对照解题要领,评析答案,提高解题能力。针对学生答题出现的常见病:审题不清,无从下手;运用材料不够,不能回归教材或脱离材料漫谈;答案不切题意;观点不确切;会说但不会写。王老师的课用较长时间让学生动手练,练后教师结合“解题要领“即时评析”,让学生即时发现答题失误,即时领悟解题策略,效果更好。附:材料评析题答题步骤:①审题;②理清思路;③回归教材;④组织答案。材料评析题答案要求(辅助验证):①观点正确切题;②能按照试题要求;③针对材料答题;④学科语言运用恰当;⑤文字表述清晰。学生解题常见错误表现:A、审题不清:例1:第一次单元检测24题:问(3)学生没有认真领会“为祖国的完全统一”的含文,答案中要求写党的创新举措出现了“长征、建立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等,没有想到“一国两制”。例2:问:请从资源配置角度谈谈如何节水。学生答案中90%写了一水多用,循环用水……没能从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相结合角度去谈。B、用材料不够:例:专题精析P38,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治学态度。学生答案中出现较多的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平民教育”;没有从材料中关于孔子治学的几种行为入手答题。C、答案不切题:例:检测一、23,根据材料中所显示的课题,为老王设计两个调查问卷问题答题中有学生写:1、请问你周围有哪些环境问题?2、你认为环境问题对我们有影响吗?3、请谈谈中学生如何为保护环境出力?其实,材料显示的关键词是加兴企业的污水排放导致环境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