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4.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5.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屏示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些诗句写的是同一个地方——杭州西湖。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2、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三、朗读1.听范读,标注字音。2.自由朗读。3.齐读。四、理顺文章大意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画翻译难点。2.交流难点,翻译全文。参考: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芥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痴情赏雪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4.复述课文大意。五、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导入齐背全文导入。二、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明确:“我”雪后夜半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巧遇知音。2.找出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和事件。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湖心亭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事件:看雪。三、深入理解1.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明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一个字概括呢?明确:痴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相公的“痴”。明确:(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3)“独往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