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清楚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内涵,并能进行正确区分。让学生明白正义的制度是公平的支持和保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了解正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感悟正义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正义的理解:它的含义、表现及作用。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追求,努力做一个正义之人。教学过程人物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投影:“以正义感动中国”的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视频教师描述:这个如今连睫毛都花白的老人,作为中国战争受害者的代理律师,从1963年起参与了四十年来所有的对日诉讼案件:历时32年的“教科书诉讼案”、“731人体试验案”、“南京大屠杀”、“遗弃化学武器及炮弹案”……以他统领的“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无偿代理这些诉讼,并自行垫付一切费用,还多次自掏腰包将中国受害者接到日本出庭。他的行为遭到了国内右翼势力的恐吓,却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板书:走进正义活动激趣设计“联想无极限”活动。设问:看到正义,你会想到什么词语?为什么?教师展示经典词语。案例分析出示任长霞事迹材料(叫学生读相关材料)。提问:①在她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②结合任长霞,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正义的?小组交流按照课前准备,各小组汇报交流事先收集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正义行为的特点、非正义行为的特点。总结: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板书:正义的行为拓展延伸“教你几招”:中学生如何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见附录)板书:远离非正义问题研讨正义不仅体现在思想、行为上,更多的还体现在制度上。介绍我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见附录)讨论思考:这项制度的实施有哪些作用?(从低保居民、其他居民、整个社会等角度)小结:由此可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板书:正义的制度案例分析学生阅读课文P110“老金得到法律援助”的案例。思考:①老金的工友为什么要帮助他?这种帮助起了什么作用?②究竟是谁帮助老金一家渡过了难关?这体现了什么精神?基于学生的兴趣,教师适当介绍法律援助制度的相关知识。(见附录)设计意图:以案说理的教学方法能够避免空洞的说教,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及实效性。交流拓展按课前预习进行学生活动:①介绍一些体观正义的制度。②讨论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这些制度?小结: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质疑探究出示材料1:张俊的父亲是个老板,收入很高。一天,他对张俊说:“不是说多劳多得吗?为什么收入越多扣的税也越多?我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交给国家,凭什么啊?”出示材料2:国家从4月1日起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对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等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提高大排量汽车的税率,相对减少小排量车的税收负担,同时对已具有大众消费特征的护肤护发品停止征收消费税。思考:①国家为什么要规定“收入越多扣的税也越多”?为什么要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②制定这些政策体现了什么追求?小结: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体现多收多交税,以及消费税的调整,体现了国家通过税收杠杆来调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而正义则可以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