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百年沧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简单了解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经过、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基本资料1840~1842年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而派兵入侵的战争。日期: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地点:。结果:胜利起因:。领土变更:割让予英国。大清帝国兵力91,680人,伤亡,22,790人。英国兵力20,000人,伤亡,523人。清中叶以后,英国等国向中国大量输出毒品鸦片。1838年(清十八年)冬,道光帝派为,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三月,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海口悉数销毁。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AnthonyBlaxland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Charles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外,封锁海口。自此开始,战争经历三个阶段。1战前的形势战前的中国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这强盛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列强扩张: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工业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封建儒家奴化教育下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2、中英两国贸易逆差英国完成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等在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