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飞红滴翠记黄山Ⅰ学法导引黄山虽美,若没有诗人墨客为它扬名,恐怕也不会这般令人神往。一边品读这篇解说词,一边想像作者描绘的美好景色。身在教室,心却飞上了黄山。Ⅱ课文精讲字词积累1.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瑰,珍奇。2.飞红滴翠:飞红,很红。滴翠,翠色欲滴,形容很绿。3.万仞:形容很高。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4.寿逾(yú)千年:年纪超过千年。逾,超过,越过。注意“逾”不读“yù”。5.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极,顶点,尽头。造,到。6.娇(jiāo)娆(ráo):娇艳妖娆。7.仙山琼(qióng)阁:比喻奇异美好的境界(多指幻境)。琼,美玉。8.鱼贯: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接着走。贯,连贯。9.殷(yīn)勤:热情而周到。10.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11.阴晦(huì):昏暗。晦,昏暗。注意“晦”不读“měi”。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柯蓝(1920—),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记者、编辑。建国后,从事专业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著有《早霞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2.关于“解说词”解说,就是“解释说明”;解说词,就是对电视画面中不易为观众领略或觉察的地方进行解释说明的文字。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游记。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近景,或特写,或仰视,或俯视,或平视,或全景,不像游记那样移步换景,表现角度更自由多变;第二,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两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内容梳理1.全文结构总写→分写(山上:奇峰、怪石、古松、云雾、日出)→温泉(山下)2.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3段):总写黄山。概括介绍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过程。第二部分(4~17段):分别介绍黄山的各种景观。(4~6段):介绍黄山奇峰,着重写天都峰。(7、8段):以迎客松为主体,介绍黄山松。(9~14段):简介莲花峰,细写黄山怪石。(第15段):描写黄山烟云。(16、17段):描写黄山日出。第三部分(第18段):介绍黄山温泉。3.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黄山雄伟壮丽景色的描写,介绍了黄山的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提示了黄山的特点,展示了大自然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课文览胜1.黄山松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这是何等的气派!赏析这段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以四字短句和三字短句为主,间以长句,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的美感,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与所表达的内容相称。总之,这段话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2.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黄山的烟云,也是黄山一绝。人们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云霄,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黄山在一年中,竟有两百多天是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淡淡云雾,澜翻絮涌,烟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隐现在虚幻之中。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云雾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谁能设想亿万年前,那些熔融的岩浆,竟给我们凝固成这么一个人间仙境!赏析这段描写黄山“云海”的文字,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云海变幻莫测、壮阔脱俗的美感。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云雾“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云和峰难舍难分的特点。其次,连用几个四字短语与后面的长句相间,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淡淡云雾,澜翻絮涌,烟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隐现在虚幻之中。”表现出黄山云海壮阔非凡的美。疑难阐述问题:本文也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吗?解答不能这样说。游记散文一般采用“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