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幼时记趣》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教师指导,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课文描写的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特有的风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注字音。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壑()庞()哈蟆()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检查预习情况。四、课堂学习: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1)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如:(2)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释——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双音节词。如: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注意“释”、“补”、“调”、“连”的具体运用)强调以下几个句子。(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2)以……为……把……当作……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3)原句省略了“于”字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并力求背诵。2、整理本课笔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项为之强作青云白鹤观以丛草为林拔山倒树而来2、解释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3、《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4、翻译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二、默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三、齐读课文,理解巩固。四、小结: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五、整理文言知识:1、整理多义词:之、其、为、以。心之所向故时有物外之趣常蹲其身之昂首观之其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项为之强徐喷以烟为二虫尽为所吞以以虫蚁为兽以虫蚁为兽2、整理通假字:强:邱:3、省略句。鞭数十使与台齐4、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5、积累成语: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①②③六、布置作业:1、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2、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七、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