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之道》我说课的篇目《孩童之道》。这是大文豪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诗。《新月集》是诗人为孩子为母子之爱唱出的一曲激荡心灵的颂歌,诗人把儿童比作新月,预示他们像新月那样纯洁宁静美好天真,也预示他们会像新月那样日渐圆满、完美。《孩童之道》全诗共五节,为我们着力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神化的儿童形象。他是一位天使,本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世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是——母爱。他不惜放弃一切,假装一无所有,来获得母爱。孩子天真的行为表达了对母爱的无限依恋与渴望,母子情深,令人动容。本文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学生们刚刚走出小学,步入初中,还没有完全脱离对母亲的依赖,但叛逆思想已经开始萌发。学习本文能让学生的心灵重温童年的美好时光,感受母子亲情的美好,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过叛逆期。同时,我班有很多是住校生,从每天都可以见到爸爸妈妈到一周才能见一次,学生心中对亲情的体会前所未有的真切。本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调动起来。依据以上分析,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把握诗文主旨;品读文字体会诗歌内涵,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对比阅读《金色花》。教学重点:1.以读代讲,感悟诗歌主旨;2.体会“孩童之道”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孩子身上的神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方法,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品读赏析法;在学习方式上,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来学习。这既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方式,也是由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言。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院外大树被伐倒了,他回来对我说:“妈妈,大树被杀倒了。”还有一次,我在擦玻璃,他在屋里玩,嘴里念念词在自得其乐。后来,就喊“妈妈妈妈”。开始我答应他,后来发现他也没什么事,还在喊,就不高兴了,大声对他说:“别老妈妈的!”没想到,他马上就回了我一句:“姬红!”你看,小孩子的心理多么奇妙啊!孩子的心理最纯真美好,孩子的世界是大人们最向往的。印度最著名的大诗人泰戈尔专门为孩子们写了一部诗集,这就是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的《新月集》。这部诗集中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儿童世界。三、朗读播放flash课件,学生欣赏朗读,体会语气与感情基调。学生自读,然后指名朗读,一人一段。力求读出感情。四、分析文章内涵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你感受到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表现孩子对母亲无限依赖的思想感情。齐读第一节。让学生思考:能插翅飞上天去,这是人类多少年的梦想,孩子能办到,可孩子为什么不飞上天去?从中你能感受到孩子怎样的奇妙心理?“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孩子想飞就能飞吗?(原来,在泰戈尔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angel”(天使)。西方文学艺术中的小天使是生着双翅的小孩儿或少女形象。既然孩子是天使,当然想飞就能飞上天去。后面与的孩子无所不有等等,也是基于这种想法。)4.把学生分四个小组,每一组一节,依照第一节的方式,探讨2~4节。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讨的能力和习惯,并通过品读文字,把握诗歌内涵。明确后四节的内容,体现了孩子的奇妙心理:会说各种各样的聪明话,却装做不会,要和妈妈学;有成堆的黄金珠宝,却赤裸着一无所有地来到世上,只想要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拥有完全的自由,却放弃,甘愿躲在妈妈手臂的一隅;住在完全的乐土,记不知道悲伤,却要流泪,为的是编成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要妈妈永远把他带在身边。5.根据以上分析,你如何理解文题《孩童之道》?“道”即行为方式,思想方法。这种奇妙心理便是“孩童之道”。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之情。由这种奇妙心理,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你有过这样的奇妙心理或行为么?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主旨;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感受母子亲情。对比阅读《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