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难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个人修改一、导入教师可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1、古代埃及人的建筑奇迹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奇迹是。2、约公元前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部落征服了古代印度。3、两河流域指的是和。4、公元前年后,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5、如何评价汉莫拉比法典?6、根据种姓制度,社会可分为哪四个等级?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1、金字塔说明了什么?2、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实质)和价值(评价)是什么?(方法指导:汉莫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目的和四个等级各是什么?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2008年,广丰县)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A.金字塔B.佛教C.《汉谟拉典》D.星期制度解析:此题属于新情景创设选择题,透过题干中的新情景,概括出此题的有效信息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是什么,3、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方法指导:可从生活的纬度,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等方面考虑。)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1.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D.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的含义()A.尼罗河哺育了古代埃及文明B.有了古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C.尼罗河是古埃及的内河D.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国土范围3.《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国度是A.古代埃及B.古巴比伦C.古代印度D.中国4.一位游客在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看到一块黑色石柱,上面刻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你知道这部法典的制定者是()A.法老胡夫B.释迦牟尼C.婆罗门贵族5.阅读下列材料:古印度文明时期,产生了种姓制度。现代社会中,在印度的广大农村,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在欧洲,许多白种人歧视黑种人的思想请回答:(1)古代印度的四大种姓分别是什么?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文明流域出现时间统一典型特征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前2070年分封制(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3)在当今社会,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反对这种“现代种姓制度”?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