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唐雎不辱使命》(讲读)【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可以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以便加深理解。2、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3、多了解中国历史上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格。【教学重点】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2、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对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课前预习】一、(课后练习二)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技亦灵怪矣哉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与臣而将四矣泯然众人矣1.“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2.“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3.“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4.“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二、(课后练习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2.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3.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课堂学习】一、自主学习:1、(填空)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本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2、本文可分三部分,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二、共同探究:(一)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二)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答: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与臣而将四矣。答: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三)请找出文中的相关成语:血流成河:形容被杀的人极多。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鹰击长空:指雄鹰振翅飞翔于辽阔的天空。亦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呼天抢地: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三、中考链接:2011年黄冈中考试题【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