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李煜词作及其它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并积累这些写愁词句。能力目标学会品字析句,鉴赏诗词;学写简单的赏析语。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字析句,鉴赏诗词。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三)教学设计(本课设计为1课时)引导学生朗诵词作,把握词作情感基调,进而体会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分析过程中解决教学重、难点。(四)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多媒体应用分析)1、导入新课【媒体演示】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词。现在,请将我们的目光投向一千多年前:在一个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河山,他禁不住泪流满面。触景生情,感慨万此部分由教师充满深情地朗诵,并且整个朗诵过程要在背景音乐《二泉映月》下进行,且配以画面,创设情境。千。他不仅吟诵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教师:这个人是谁呢?(李煜)教师:大家对李煜的了解有多少?【媒体演示】作者简介今天,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一首词作《相见欢》先听范读2、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媒体演示】并在此基础上齐读。3、教师: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意象:【媒体演示】西楼——对景伤怀之所,上仰视残月(愁上添愁之景);下俯视深院、梧桐(梧桐寂寞,使人愁而更愁)。表达一种离别之愁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梧桐——凤凰栖身之所,暗示君王(词人)囚禁之处,隐含家国之悲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4、具体研读、品字析句鉴赏词作教师:大家看看除了意象之外,还有哪些字词有助于表现主旨?明确:“无言”、“独”、“寂寞”、“锁”。“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影。通过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词作主旨。【媒体演示】Flash范读。【媒体演示】提供背景音乐《二泉映月》为学生体会感情创设意境。【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从意象入手理解词作,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词作能力且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媒体演示】呈现问题与答案,提高学生品字析句的能力且印象直观。“寂寞”、“锁”——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人间秋色,无处不在,如何能锁住!被锁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与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会不感到寂寞。“寂寞”与首句“无言”、“独”照应,“锁”字暗点了身世(被囚禁)。5、学了上片,请大家学写赏析之语。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示例:无话可说无人可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________,_______。示例:步履滞缓,神情委顿。步履机械呆板,神情黯然神伤。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示例:空荡荡的楼孤独冷清的楼师: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不见美酒佳肴。不见高呼万岁。不见前呼后拥。不见爱妻宫妃。师: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写出与“月”相关的诗句。【媒体演示】师: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历来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此环节视学生认知情况灵活安排积累相关名句(机动拓展环节)【学生回忆回答】通过回忆其它类似写愁词句,了解这些写愁词句的共同特点,提高学生树琼枝作烟萝”;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