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和孩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童话的基本特点。2、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3、领悟本文关于“爱与自私”的独特关系,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二、教学重点读通故事,了解主要情节;读懂故事,领会主题。三、教学难点能全面的赏析文中的拟人句,并能恰到好处运用。四、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童趣与哲理并举话,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按照“先学后教,当堂练”的教学模式进行。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童话为切入点,创设轻松浪漫的情景。(1)童话是陪伴大家长大的最忠实的朋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童话给大家带来什么。学生畅所欲言。(2)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采用师生互评的方法,调动课堂气氛。(二)研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认真的自读课文,将感兴趣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记录到纸上2、老师搜集同学们的问题,并归纳(1)理清情节: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几次变化?每次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析人物:巨人为什么要筑起一座高墙?巨人在封闭的花园里生活的快乐吗?是什么让他明白了“春天迟迟不来”的原因?幡然醒悟后的巨人做了些什么?(3)提升主题:为什么孩子能给花园带来春天?这篇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3、小组探究问题,总结答案,老师点拨。此环节把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小组讨论探究,由学生自己当老师讲解相关问题。(1)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几次变化?每次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明确:巨人的花园先后发生了五次变化。第一次变化:“很可爱的大花园”变化的原因:孩子们喜欢到花园去玩耍第二次变化:“一片寒冬的景象”变化的原因:巨人的自私第三次变化:“满园春色中只有一个角落仍笼罩在严冬之中”变化的原因:孩子们偷回花园,只有一个小男孩孤零零地站在花园最远的角落第四次变化:“花园再次回到了冬天里”变化的原因:孩子们一看到巨人都吓得逃走了第五次变化:“最美丽的花园”变化的原因:孩子们看见巨人不再那么凶恶,都纷纷跑了回来(2)巨人由于自私筑起高墙封闭了花园,那么他在花园里生活的快乐吗?明确:不快乐,“我真弄不懂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我盼望发生变化”。(3)是什么让他明白了春天迟迟不来的原因?明确:孩子们给花园带来的“满园春色”感化了巨人的心。(4)幡然醒悟的巨人做了些什么?明确:“提起一把大斧头,把围墙统统砍到了”(5)总结巨人的变化明确:自私——向往温暖——愿意付出在其中起作用的是孩子们的童真与爱。(6)为什么孩子能给花园带来春天?明确:因为孩子是春天的使者,他们的到来,使巨人重拾爱心,所以花园再次充满春意。(7)这篇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明确: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本环节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全体同学合作探究,每名同学都质疑,通过小组讨论,再班级讨论,解决所有疑问,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这一环节的安排也避免了课堂上沉闷角落的出现,所有同学都活动起来。(三)能力提升1、找一找,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的拟人句,读一读、品一品组内自主组织品读,然后由小组派代表朗读并赏析。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总结归纳。2、写一写,你会发现你已经满载而归这是一篇没有结局的童话,请发挥你的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巨人和小男孩在花园里重逢的场面。小组分享作品,并推选最优秀的一篇和全班同学共享。(四)课堂小结这篇通话通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寒冬终于回到了春天的过程,启示我们: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欢乐,自私则这能带来不幸和痛苦。(五)作业设计请以“分享”为话题,编写一篇童趣和哲理并举的童话。教后反思:整堂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流程完全按“先学后教,当堂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目标虽然基本达成,但是针对一个全新教学模式的第一次尝试,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相信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出现老师一言堂,很大一方面因素是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