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理解国策第二课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运用实例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景导入,自主学习,案例探讨,合作探究,收获质疑,课堂练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活动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内容与方式。板书设计[导入新课]师:我想了解一下各位同学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生:(答略)师: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的收入方式是不同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那么,从整个国家看,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建立这种分配制度的必要性是什么?这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一)按劳分配的含义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请大家分析一下它有几层含义。生:(1)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范围内,包括全民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分配的依据: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包括劳动的质和量两个方面。(3)分配的内容: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不是其它产品,(4)分配过程的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师: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是什么?生:(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劳动产品按劳动者意志和利益进行分配——“按劳不按资”(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按劳不按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是谋生手段,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没有全面发展,要服从分工的需要。(三)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投影1)李四一家五口,李四本人承包了责任田,完成上缴农业税后,收入不错;李四的妻子开了个小店,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李四的儿子是售货员,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李四的女儿是工程师,她利用双休日为一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李四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的收入。思考:李家五人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师: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上面的问题。生:李四承包责任田及儿子的工资、奖金、津贴属按劳分配收入。李四的妻子开小店的合法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李四儿子炒股的收入(资本要素)和李四女儿为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的报酬(技术要素)、李四母亲靠出租房屋的收入(土地要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师:思考教材“想一想”按劳分配是社会将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体劳动者所得是自己劳动成果;按劳分配的客体是个人消费品而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不仅仅是用于个人消费。师:我们可以把上述非按劳分配方式内容概括成三种。(四)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师;我国的分配制度可以概括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生:思考回答,归纳小结。(五)、合作探究探究一:某班同学在对我国的经济制度进行讨论:甲同学认为:“新时期,我们必须以非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加快经济的发展。”乙同学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公有制,发展其他经济形式只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甲乙两位同学看法都是片面的。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