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2、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3、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方法】诵读法、探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立志编撰《通志》,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四月,司马光编成编年史《通志》8卷,上进于朝廷,受到英宗的赏识,并下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写。治平四年(1067)十月,司马光向神宗进读《通志》,倍受赞赏,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写序。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行新政,神宗不从,任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续撰《通鉴》。哲宗时主国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部,废除新法。死后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2、《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祖逖tì刘琨kūn蹴琨觉cù司马睿ruì纠合骁健xiāo给jǐ千人廪lǐn将jiàng其部曲击楫jí而誓遂suí屯淮阴起冶铸yězhù兵2、注释(1)祖逖(tì):(266—321)东晋名将。字士雅,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2)与刘琨俱为主簿:和刘琨一起做司州主簿。刘琨(271—318),东晋将领,诗人。字越石,中山魏县(今河北无极)人。司州,地名,今河南洛阳。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官。(3)寝:睡。(4)中夜:半夜。(5)蹴琨觉:踢醒刘琨。蹴(cù),踢,蹬。(6)恶(è):不好。恶声,传说半夜鸡叫是不吉之兆。(7)因起舞:于是起床舞剑。因,于是。舞,指舞剑。(8)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睿,即司马睿(276—323),东晋元帝,当时为琅琊王,任做丞相。以为,即“以之为”,派他做。军谘(zī)祭酒,军事顾问一类的官。(9)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10)纠合骁健:集合勇猛健壮的人。纠合,集合。骁(xiāo)健,指勇猛健壮的人。(11)晋室:晋王朝。(12)怨叛:怨恨反叛。(13)宗室:皇帝的宗族。(14)鱼肉:比喻残杀、残害。(15)戎狄:我国古代称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16)中土:指中原地区。(17)遗民既遭残贼: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残贼,残害,伤害。(18)自奋:自己奋起(反抗)。(19)大王诚能命将出师: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大王,指司马睿。诚,假如。命将出师,任命将领,派出军队。(20)统之以复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