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含义。3、理解包拯这一形像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评价包拯这一形像的现实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学法点悟]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整体感知]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疑难解析]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质疑: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从社会人民的角度给以肯定。质疑:注意本文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是正面描写,“笑比黄河清”、“包待制”、“阎罗包老”是侧面描写。[语言揣摩]1、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A.不主先入之说:主,意动用法。B.闻者皆惮之: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C.使得至前陈曲直:曲直,形容词作名词。D.不伪辞色悦人:悦,使动用法。提示:B2、下列语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是()例:刘豫州,王室之胄。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C.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D.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提示:D自主探究探究前期导引把握文学常识,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大意。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翻译全文。[基础巩固集练]一、文学常识填空1、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二、字音字义1、给下列字词注音:鬻()徙()砚()遗()敛()惮()恶(吏苛刻)()茔()2、解释下列加点字:A.第归,杀而鬻之: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D.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三、语言积累翻译下列句子。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翻译: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翻译:四、问题探究1、百姓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4、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五、欣赏评价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我们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