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导学案【预习检测】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朝代);古人常以官职为号,文中“康乐”就是(朝代)诗人的号。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昔日欲颓能与其奇沉鳞竞跃【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2.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3.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沉鳞(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展示训练评价推进】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拓展延伸】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达标测试】1.给加粗字注音。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2.解释加粗字。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