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课堂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台阶》是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一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指导学生自读,要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文眼去把握情节,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台阶”的内涵(“台阶”即“地位”、“尊重”)。理解父辈的精神需求,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肩上的重担和心中的使命。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2、过程和方法目标: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读、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①掌握本课书中的生字词语;②接触本文,让学生自由地、放声地、流畅地朗诵课文;③与文本对话,将咀嚼、推敲、感悟、品味到的内容写在书的空白页。(二)文本对话,探析交流①师: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生1:父亲觉得自家老屋的台阶低,只有三级;生2:台阶低屋主人的地位就低,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师: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生1:父亲一砖一瓦的积累,艰辛劳动大半辈子,才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生2:父亲一角一角的存角票,捡鹅卵石、砍柴、编草鞋、踏黄泥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③师: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生1:父亲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生2:……(三)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出示小黑板:①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②“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③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讨论结果:生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父亲觉得自己没地位。但又想有地位。生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生3:父亲体壮如牛,能吃苦耐劳。生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生5: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生6: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教师小结: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父亲最大的心愿是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提高地位。造新屋,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奋斗了大半辈子,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四)说话延伸,提高能力1、我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2、我欣赏文中的句话,因为。3、我由文中的父亲想到了。生1:我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生2:我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有志气、不甘落后,并能吃苦耐劳。生3:我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诚实、热爱劳动、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的谦卑。生4:我欣赏文中“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这句话,因为:从父亲的脚板,看出父亲饱经沧桑、吃苦耐劳的精神。生5:文中“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看出父亲体壮如牛,这又是一种精神力量。生6:文中“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是个关键的句子。生7:我由文中的父亲想到了老师,老师是一群不知疲倦的牛,默默地耕耘在这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乌黑的秀发逐渐变白;却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培养出一代代栋梁之材。生8:我想到了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在敌人的屠刀面前毫不畏惧,因为他们坚信宁可站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