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过程与方法目标: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教学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在北京,人们都有着在早春时节外出放风筝的传统,“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麻姑献寿”、“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放风筝来乞求富贵吉祥平安。可是,一个小小的风筝却让文学大家鲁迅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看看一个貌似普通的风筝,对于鲁迅先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设计二)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设计三)以一首小诗导入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先贤和哲人以书面的形式伸出温暖有力的手跨越千年的时空与你相握那些深沉得掷地有声的文字被诠释成简单明了的叮咛珍重啊此去经年请走好你的每一步在漫漫的生命之旅你是唯一的舵手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从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等方面进行指导)3.采用分读、齐读、重点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第3~12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课文中的“我”和小兄弟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请根据“我”和风筝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脉络。□风筝———□风筝———□风筝———□风筝学生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思风筝——伤风筝三、深入研讨1.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互为相反、相对的词语、句子等,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一)词语对比傲然——悲然嫌恶——赞成不爱——喜欢跳跃——瑟缩惊呼——惊惶轻松——沉重温和——寒威笑着——悲哀恍然大悟——全然忘却严冬肃杀——春风荡漾(二)句子对比(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小兄弟……然而最喜欢风筝……”(2)“我以为这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而我的心很沉重。”“他什么也记不得了。”(4)“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只得沉重着……”(5)“有这样的事吗?“无可把握的悲哀。”……(三)写景对比异季之景的对比同季之景的对比(四)写人对比1.“我”与弟弟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放风筝的态度:“我”嫌恶,而弟弟则是“最喜欢风筝”;2)风筝被毁坏后,“我”是“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而弟弟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3)多年后相见时:“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2.“我”的前后之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风筝的态度:先是“嫌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后来是“赞成”,是想“劝他放”。2)毁坏弟弟的风筝时,是“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后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现在……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3.弟弟的前后之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身体与精神上:弟弟身体“多病,瘦弱不堪”,而他却是“最喜欢风筝”。2)看别人放风筝,“他惊呼”“他高兴得跳跃”;当“我”发现他偷偷制作风筝时,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3)当风筝被“我”毁坏时,“他绝望地站在屋里”。而多年后相见,谈起幼时的“旧事”“‘有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四、主题探究1.如果将文章的最后三段删除,替换成:“我沉重着的心终于轻松了,谢谢你,兄弟!”可以么?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发言,教师点拨:删除最后三段后,你能从剩下的文字中读到什么样的主题?最后三段从表现主题等不同角度看有些什么作用?可以从“人物关系、回忆的主体事件和作者的心理感受”等不同角度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