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句子含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2、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品味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3、分析文章主题,激励学生学习进取心,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恒心,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2、掌握阅读三步法教学难点:美与丑的辨证关系【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教学用具】【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要学习贾平凹的一篇题目为《丑石》的文章,看一看这世间万物中一块普通的、丑陋的石头,又会向我们讲述怎样一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三、整体感知1、注音錾(zàn)掮(qián)浣(huàn)庇(bi)覆繁衍(yăn)绿苔(tái)翘(qiáo)望膝(xī)盖陨(yŭn)石憧(chōng)憬2、解释下列词语:錾:凿石头或金属的小凿子掮:用肩扛浣:洗翘望:抬起头来望憧憬:向往庇覆:遮蔽、掩护3、作者借“丑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四、研读课文1、丑石之“丑”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丑石”之“丑”的相关语句,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些语句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出发去刻画“丑石”之“丑”的;由此得出结论课文一开始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刻画丑石之“丑”:从外观上直接描写它的“丑”:它的颜色“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从实用的角度间接写它的“丑”:它“极不规则,没棱角,也没平面”,盖房子、垒山墙,甚至铺台阶都不行。而且它的质地,作磨嫌太细,刻字雕花嫌太粗,即使用来浣纱捶布也嫌它不够光滑。那么丑石是否真的是一无是处呢?课文接着又讲了两点小用处,于是我又问学生——2、课文所讲的丑石有两个用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前半问课文里说得比较明确,学生应该能较快找到相关信息:一是石上有个坑凹,雨天盛水后,鸡儿可以去喝饮;二是到了十五之夜,可以爬上去赏满月。后半问学生开始并不容易理解,经过一番引导后基本能达成这样的认识,——再次间接描写丑石之“丑”,两点用处都是微不足道的,且第二点用处“爬上去赏月”,结果是摔下来磕破膝盖。归根结底,丑石确实无用。到此课文来了一个小结,我让学生到出那个小结句子——“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以上几个段落作者都是在竭力刻画丑石之丑,其感情变化的轨迹是由“遗憾”至“讨厌、咒骂、嫌弃”,步步下滑。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蓄势,以更好地褒扬丑石的内在美文章自此来了一个转折——下面几段是在叙述丑石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丑石之美。同样,我设计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发现相关信息——3、丑石之美又体现在哪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①“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②“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给了人们“光明、向往、憧憬”③“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思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发现信息的能力,学生基本上都明白了这篇文章前后部分有一个转折,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在这点认识上我又让学生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他们都知道这叫做“先抑后扬”。4、丑石是在什么情况下重新受人瞩目和“仰望”,重获灿烂的呢?“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丑石,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原来它是“陨石”,是几万年前从天上落下的稀世珍品!“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这篇散文用象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