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一、教材分析《鲁迅自传》是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概要地记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自传的写法。2、培养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外辐射材料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引读鲁迅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3.口头作文——《我的自传》,以3分钟口头作文作自我介绍或自己的父母画像,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传的写作特点,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即兴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目标1学习鲁迅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感悟奋斗,学会从平常的生活中总结、观察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三、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创作成果。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四、教学难点1、从简练的语言风格中体会鲁迅的高尚人格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前置作业1、有关传记的知识及传记的写法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3、你还知道鲁迅先生其他作品吗或者说说你喜欢作品中哪个人物形象。谈谈你熟悉的名人。4、写一篇自我小传或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篇传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小组讨论三全班交流第一题:(1)概念:是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也简称“传”。(2)类别: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3)写法: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自己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为几个阶段,没一个阶段突出一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第二题(1)(一)在国内从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当时经济困难,而且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二)后留学日本先学医,目的是学医救国。(三)弃医从文,是因为看到光救治中国人的肉体不能拯救民族,还要用“新文艺”唤醒人们的灵魂。(2)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最重要的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参考资料:(一)家庭变故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末科三甲第15名进士。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身为内阁中书的周福清,因母亲去世,丁忧回乡。这年八月浙江乡试,主考官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恰是与周福清一同登科的进士。当周福清得知浙省主考是殷如璋后,便想“为子求通关节”,同时为几位亲友子弟请托,以图在亲友那里得到“酬谢之资”。七月二十七日,主考殷如璋乘船自京抵达苏州。早已在此等候的周福清,为避人耳目,派家仆陶阿顺登船送上密信一封,信内请殷如璋关照其子周用吉等6位考生,暗订关节均用“宸忠”“茂育”四字,另在一张纸上写着“洋银一万元”,是许诺事成酬谢的价钱。由于家仆陶阿顺的莽撞,周福清递送关节之事在考官船上当众败露。殷如璋立刻翻脸不认人,把陶阿顺连人带信送到苏州府审讯,信内提到的几位举子“一并扣考”,不得参加考试。至于周福清,先是逃到上海躲避,后来听说朝廷已下令将他革职,正四处查拿,便回到浙江会稽投案自首,被押赴杭州审讯,最终坐了八年的大牢,周家也从此衰败下去。(二)鲁迅学医的原因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缘由鲁迅看到国人被封建势力和列强压迫得生灵涂炭,就想学医以挽救人民.因为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跟日本学生在上课时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电影中有一段是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而在旁边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时所有的日本学生都欢呼起来,在鲁迅听来,这一声格外的刺耳。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的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