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三学四导”导学案主备人:xxx审核人:课型新授年级七年级下科目语文课题《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阅读课文后,复述《最后一课》情节。2、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4、品味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1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2、品味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导学过程自主预学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yī)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自主预习单: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互助探学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复述故事情节。2、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读了这篇小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谈阅读感受)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划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句子。说说各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2).“我每次抬起头来,……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写了两个大字……做了一个手势……2、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以“我从______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_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三、品味文中的环境描写。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例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四、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1、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总结导评:精讲点拨,归纳总结这篇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拓学应用导思:学以致用,巩固拓展1、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2、这堂课我学到了我懂得了教后评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