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儿》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精读课文,体会特定背景下“我”的苦乐情感;3.品读课文,学习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1.把握脉络,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巧用动词和比喻使文章形象生动的写法;3.体会特定背景下“我”的苦乐情感。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背诵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作者主要描绘的景物是什么?)大家细致的体会一下,在这首诗歌当中,作者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和柳树有关的文学作品,看看这篇文章又展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检查预习1.掌握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嚼(jiáo)捋(luō)逞(chěng)噌(cēng)蒙(mēng)兀(wù)勺(sháo)茬(chá)柳(liǔ)涩(sè)猴(hóu)蹭(cèng)飕(sōu)攥(zuàn)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舒展:不卷缩;不皱。品尝:仔细辨别;尝试滋味。风快:比喻植物生长非常快。逞能:显示自己能干。镰刀: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柄和刀组成。淘气:顽皮。咔嚓:模拟物体猛然断裂的声音。通身:浑身,全身。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时神气十足的样子。兀地:突然。美滋滋:形容非常满足的样子。蒙蒙亮:形容天刚发亮。摔倒:身体失去平衡而倒下。赞赏:赞美赏识。泡沫:液体表面聚集在一起的小气泡。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提问:请一名同学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语调、语速等方面把握的如何。接下来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方面要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另一方面思考我们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2.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围绕线索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明确:“柳叶儿”。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3.提问: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在“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这四部分中,有哪些生动精彩的句子打动了你呢?或者说你感觉哪些句子写的生动精彩呢?找出来并简要分析一下。明确:开头对看柳叶儿、摘柳叶儿、平常柳叶儿的描写,给人一种饱含感情的感受。再如写爬到最高的树枝上弹来弹去的得意之态,去抢柳叶儿的晨景,日出的绚丽景色,吃柳叶儿包子的贪婪,都写得极其生动,使人如见其人、其景。4.提问:通过对句子的分析,你感觉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作者对童年的感受是什么?)明确:童年是“苦中有乐”。5.提问:童年的“乐”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一“乐”是爬树之乐。二“乐”是抢柳叶儿之乐。三“乐”是吃柳叶儿之乐。6.提问: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为什么在艰苦的岁月中会感受到这样的“乐”呢?明确:“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时的“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7.提问:那这种当时作者所感受到的快乐,现在长大成人的他回想起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呢?明确:乐中带着苦涩。8.提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曾经的“乐”中带着许多的苦涩呢?明确:①第四段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体现了饥荒的严重。②第十段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③上树的具体情景。“仰头看看”,可见树之高;硬地上“冰凉”,可见其早;牙齿都“咯嘣嘣响”,可见其冷;肚皮“凉嗖嗖”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其滋味并不好受。④第十一段“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个比喻是作者极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⑤第十二段柳儿的加工过程非常复杂,反映了柳叶儿的难吃。⑥“吃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生活是非常艰辛的。⑦用柳叶儿“包菜包子”就是“最好吃”的了,“还要再放一勺油”,可以想象当时油的珍贵。⑧“全家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从侧面反映了饥荒的严重:就是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⑨作者吃菜包子的情况,可以体会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