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知识链接】1.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2.《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学法指津】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文中重点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作者在文中还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学习本文,在弄懂文章大意的同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曾不若()亡以应()陇断()3.翻译下列句子。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甚矣,汝之不惠。4.课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5.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合作探究】1.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4.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5.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拓展创新】1.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自测提升】一、积累与运用(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狡黠(xiá)窈窕(yǎo)参差(cī)缄默(qiān)B.觊觎(yú)窗棂(lénɡ)休憩(qì)挑衅(xìn)C.轩敞(chǎnɡ)坍塌(tān)泥淖(nào)谦逊(xùn)D.琐屑(xiè)轻觑(qù)诘责(jí)濡养(rú)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2分)A.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遏)制。“扼”有“用力掐住、抑制”的意思,“遏”有“阻止、禁止”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扼”。B.人类之上,那双俯察(纭纭芸芸)众生的眼光又是谁呢?“纭纭”形容多而乱,“芸芸”形容众多,横线处应填“芸芸”。C.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同(仇愁)敌忾,就能消灭一切来犯之敌。“仇”有“仇恨”的意思。“愁”有“愁闷、忧愁”的意思,横线处应填“仇”。D.否则,鸠占(雀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雀”是指麻雀,“鹊”是指喜鹊,横线处应填“雀”。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满怀宁为玉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