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4.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2.“心动不如行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三、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学法、阅读讨论法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生活在线的事例——“自己的责任”(教材P53)学生讨论发言1:读了“生活在线”中的有关材料,大家有何体会呢?提示: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2:这是我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看到的极不和谐的事情。象这样不和谐的事情你有没有遇到或听说过?提示:给别人起不文明、侮辱性的绰号;乱扔垃圾;因自己不满,向别人乱发泄;用自己的喜好衡量别人(特别是父母)……3:综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出现上述不和谐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上一些人不懂得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是社会缺乏“爱”引起的。[教授新课]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围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公民个人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板书)(一)至理名言(板书)活动内容:名言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讨论: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提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此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但从词面上来说,也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希望、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应将它放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来理解,它是“仁者爱人”的一个方面,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之一。现代社会对它的理解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个性自由,这也是当代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板书)过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容易,但要做到还有一定的难度。(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板书)如果我们能时刻注意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而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能否做到“将心比心,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