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写作背景的介绍;2、落实文章实词释义,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疏通文义,能力目标:1、学习对自然景物抓住其特点进行细致入微观察的能力;2、理解移步换景、正侧面相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的方法。情感目标: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通过品味环境、景物的描写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品味文中“乐”与“忧”之间的关系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二、文学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文章出处:《柳河东集》,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3、文章体裁:记(具体见积累)三、检查预习,落实文中的字词(学生自查)。篁竹清冽坻嵁摇缀佁然俶尔翕忽寂寥悄怆幽邃四、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或教者范读。2、学生自读,要求有情感的读。3、齐读。五、落实文章词语释义(学生自查)篁竹清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佁然俶尔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寂寥凄神悄怆幽邃清居去隶六、结合词语释义翻译课文,使文章的句意完整通顺。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2、检查学生的翻译,答疑解惑;3、明确文章的翻译。七、分析文章内容。1、文章的每节主要写什么内容?第一节: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潭的全貌;第二节:介绍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第三节:介绍小潭的源流——溪身和岸势;第四节:介绍小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五节:介绍同游者。2、第一节中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作者在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时,用了一连串“隔”、“闻”、“伐”、“取”、“见”等的动词。既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也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3、“全石以为底”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既交代了小石潭命名的由来,也说明了潭水清澈的原因。4、第2节作者笔下的潭水和游鱼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潭水清澈。作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用游鱼、阳光、影子等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游鱼自由轻快、快乐活泼。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用拟人化地修辞描绘出生动的画面。5、第三段描写小潭的溪流,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抓住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和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准确的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既写出了水流之势,有描摹了溪岸的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一句写出了潭水之源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有何寓意?作者回首自己被贬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源头,渺茫和遥远。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渗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描写和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中的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8、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心情的变化?作者开始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作者的心情由乐到忧。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