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情感目标: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图片、视频等主要用于情景创设以增强直观感,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文字材料的展示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播放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课前播放《童年》)(1)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是一条七彩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愈醇愈香;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童年的依依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2)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3)补充注释。(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4)欣赏图片(播放音乐《外婆的澎湖湾》)(5)正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6)认识小说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盼看戏(1—3段)——去看戏(4—30段)——怀念看戏(3l一49段)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