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本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感情。2、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过程和方法通过自学课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课前检测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向我们讲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导入新课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讲授新课一、自学质疑:1、围绕目标1、2、3质疑,并把相应的疑问写在黑板上。预设问题:(1)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2)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2、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归类,比北方、3、小组为单位,选择质疑对象,准备释疑。二、互动释疑1、小组讨论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有价值问题。2、小组展示自学情况:学生答疑,老师点拨。(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可看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不是一个坏孩子:不爱学习,天真贪玩;有较强的意志力;恨敌人;有较强的自尊心。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学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后排板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说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懊悔。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明确:充满讽刺意味,对敌人的憎恨。“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2)、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b、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c、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d、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主人公)(3)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习题二)外貌描写:习题二、1(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