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12课《张骞通西域》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神秘的西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七方面进行介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5个学习主题,讲述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本课所在的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讲述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所以本学习主题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张骞通西域》作为本学习主题的第4课,上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下启“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成为民族交流的佳话,它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通过西域,东西方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吸收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西域位于祖国西北,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资源,又加深了历史和和地理学科的联系。【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从而为学生乐于仔细“研究”本课知识、分组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壁画》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编排表演历史短剧等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活动性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本课以学生的参与、动手、动脑为主。2、但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知识的积累还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在本课的活动中及课后作业设计上都注意了层次性和学生自主性。【教学设计定位】1、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把最生动的历史知识呈现给每一个学生;2、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应在感知历史中感悟历史;3、历史原于生活,历史教学应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依据: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1、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2、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教学重难点】⑴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狭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⑵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景创设法。利用诗歌、图片以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指导阅读法。强调重要知识的识记及理解。4、根据“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选择了史料分析法。5、依据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更直观,形象。学法:1、学习探究法。通过读、说、练、讨论、实地考察等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分析讨论法。力求更深一步对知识的认识和延伸。3、分析讨论法。目的是求深求透,多层次挖掘,全方位分析。活跃思维,使学生养成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新课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曾学过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多媒体显示两首诗歌)生齐读后,要求找出诗中提到的两个重要的关口。“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两关都是黄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