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柳叶儿》教案课时编号: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感知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找到并指出饱含深情的语句。3、能体会并说出文章“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内涵。教学重点:生动细致描写的方法和语句饱含的感情。教学难点:能体会并说出文章“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内涵。教学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教室后面就是风景如画的人工湖,它的四周现在最惹眼的便是拖着青青的长枝,摆弄着嫩绿的叶片,想与河水留影纪念的垂柳。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柳叶儿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是明证。然而,你可曾想过,在物质生活极端艰苦的年代里,柳叶儿曾经救过很多人的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学孟所写的《柳叶儿》。二、检查生字词,指名板书注音。(见学教案)三、整体感知:1.请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师提问,生答:这篇叙事散文描写了作者在饥荒岁月里上树爬高、抢柳叶、吃柳叶儿的乐趣。(师板书:爬、抢、吃)3.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开头、结尾两部分。师问:这两部分还是回忆往事吗?分别是写什么的呢?生:不是。开头抒发对柳叶儿的怀念,结尾抒发对柳叶儿的赞美之情。(师板书:念(恋)——抱——吃——赞)师小结:文章以“嚼”柳叶儿开头,由眼前事物引起对过去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眼前事物,以“嚼”柳叶儿收束,首尾呼应,令人回味无穷。四、体悟感情1.师:儿时的我已长大成人,对于成人的“我”,对抢柳叶儿吃真的就感觉那么乐吗?生:不是,是一种苦。2、师:本文作者对小小的柳叶儿怀有怎样的感情?你的依据是什么?(可根据文中原话来回答)明确: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柳叶儿救过我的命。”作者对柳叶儿有着无限的感激之情。第14自然段:“多亏了那些树叶,……”“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总之,我们可以体会出全文感情的基调:苦中带涩。所以文中所说的“乐”只是儿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童年的我的确是感到“乐”,但这“乐”却是“苦中略带些涩”,最多也只能说是苦中取乐而已。3、师:我们要体会作者对柳叶的特殊感情,认识到一“嚼”一“品”中透出的“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不只是柳叶,更是作者的童年生活。童年的“我”确实感到“乐”,但这“乐”中的滋味又是多么苦涩啊!首先: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讨论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乐”在何处?明确:一乐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二乐抢柳叶儿;三乐吃柳叶儿。穿插赏析(并板书):爬树之乐抢柳叶儿之乐吃柳叶儿之乐4、师:童年的我的乐趣是爬树、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实际上这是在特殊年代里的特殊经历,因为当时我小,因为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所以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乐的滋味又是何等苦涩啊!小组合作,讨论:你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到“乐”背后的“苦”?①“天蒙蒙亮”就去抢摘柳叶,“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折柳叶儿并不是令人舒服的差使。②而“柳叶儿”吃起来也并不可口,“苦中略带着些涩味”。吃的时候加工过程也很复杂,要先“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在攥干剁碎”,加工过程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可以想见,就是为了要把柳叶儿里面的“苦涩”的味道去掉,可见柳叶儿并不好吃。③而吃的时候呢,如果做菜包子吃,全家也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利,这里又可以看出柳叶儿虽然不好吃,却非常的珍贵,反映出了那时的饥荒的严重程度。5.作者为什么对“柳叶儿”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应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谈(学教案)三年特大自然灾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