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第一框走依法治国之路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能力:增强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知识: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二、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懂得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树立法制观念三、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依法治理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教师提出话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自己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学生设想生活的美好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谈出希望生活在经济繁荣、民主完备、精神生活充裕等的社会中,教师进一步引导,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需要由什么来保证实施?让学生明确我们要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从而导入新课。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时间约3—5分钟讨论交流,主动释流经济繁荣、民主完备、精神生活充裕等的社会中。(二)分组探究,小组合作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目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共同探讨:什么是依法治国?1、提出讨论问题,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会怎样?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假如略【依法治国】由小组选举代表在班内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时间和代表发言的时间适当控制,讨论和发言结束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言做简短小结,揭示出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离开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师总结: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究竟什么是依法治国呢?2、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书93页,找出依法治国的含义并记忆,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得又快又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强调: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要求是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4、及时督促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记忆。(采用多种方式检查)5、结合课本93—94页材料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全国的“打黑”行动能顺利进展下去必须要依靠法律。生活中没有法律……,”的讨论,得出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初步感悟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学生讨论、交流,时间3——5分钟)(学生看书,自主感悟时间2—3分钟)(启发学生讨论交流“打黑”行动,时间约2---3分钟)第二目法治则国兴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依法治国,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呢?2、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将搜集到的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依法治理的案例探讨交流。(1)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交流时提出明确的问题,引起小组内的思考(2)教师适时将典型案例呈现,由学生共同探讨案例一: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不久,安徽出现了许多“大头娃娃”。他们营养不良、头脸浮肿、四肢细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使用了劣质奶粉。其中,童小雪,在自己刚满周岁时,打赢了一场民事官司。被告马步才因涉嫌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已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作出了处理。案例二:据报载,安徽省某市某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某,因选举拉选票,干涉人大代表自主表达选举意志,受到严肃查处,并被选民和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其人大代表、副主任职务。案例三: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