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第一堂课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情。2、与《最后一课》比较,体会本篇文章独特的构思特色。3、品味学习本文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学习本文虽朴素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难点:体会领悟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情。辅助教具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加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优美语句;2、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人公的感情;3、搜集有关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习了前面两课,我们知道了爱国的情感是最崇高的。但是有一个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不能作为一个英雄,呐喊振臂挥众应者云集,他只是个小人物,苟安于沦陷区,可他又不甘心当亡国奴。他是教师,但既不能罢课,又不能上课,他能做的,就是宣布“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这人是谁呢?为什么这样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第一堂课》。(板书课题)二、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三、作者、作品简介。老舍(1899—1966),中国现当代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曾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也曾应邀赴美国讲学,旅居美国从事创作。1949年回到中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老舍生前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包括最出名的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他在中国享有盛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四世同堂》以四十年代北平西城一条很平常的小羊圈胡同作为古都沦亡的缩影,塑造了几个系列的人物形象,而以祁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人物为重点描写对象。小说的多数篇幅突出描写北平市民群众的亡国之痛和他们精神上所受的摧残及其激愤,从而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敌伪的罪恶统治和汉奸的卑劣行径。《四世同堂》第一个系列的人物是以祈老人为代表的“祈家文化”人物,包括祁老人,祈瑞宣、祁瑞全、祁瑞丰等。祁瑞宣是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挖掘得最深的、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祁家文化”另一个核心内容“孝悌之道”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在他身上还表现了新旧文化的冲突。祁瑞宣很用功,对中西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是个温文尔雅的教师,对学生极端负责,凭本事吃饭。作品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通过对祁瑞宣灰色市民生活和折中、敷衍、妥协、怯懦的市民生活性格的描写,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四、朗读全文: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感情。讨论明确:强烈而又说不出来的痛苦之情。五、具体把握。(一)找出刻划主人公心情的语句(哪些句子,什么心情,为什么),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发言。讨论明确:1、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教师点评: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上课的铃声,本来是不怕的,可是今天却很怕了,而且怕得要命,为何?痛苦!2、现在,他的手也在袖口里颤起来。教师点评: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吗?不是,是痛苦!3、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教师点评:不是意志指挥脚,而是脚指挥意志,作者以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来表现主人公的痛苦。4、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教师点评:在这里,形象地点出了主人公的感觉特点:是痛苦得式去了语言的能力!5、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教师点评:主人公的内在的感觉如此特殊而如此又强烈,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痛苦之极啊!(二)文章结构分析(要求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本文的情感的特点是强烈而又说不出来的痛苦之情,作者是否长篇大论地安排了完整的情节?讨论明确:本篇文章没有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