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沙与沫》教案纪伯伦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说出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并积累文中的字、词、句;⑵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初步感知文容;⑶初步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多元解读、理解文容;(二)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练性,以读促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哲思美,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学习文章,多元理解格言。教学难点;链接生活体验,揣摩文中的句子,理解其内涵。教学关键;对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圈点法、启发引导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挂图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境导入,介绍作者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憧憬、感悟、奋起。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他的哲理诗《沙与沫》,让我们静心品读他于平常的生活中所撷采的深邃之作,用心去感悟每句平凡的诗句中的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纪伯论,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1883年1月6日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4月10日卒于美国纽约。12岁时随母亲去美国波士顿贫民区,进入侨民学校。两年后回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其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了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专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他组织和领导了由旅美作家参加的笔会,成为旅美派的代表作家。逝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祖国,在家乡安葬。代表作品有:《沙与沫》《泪与笑》《先知》等。《沙与沫》是一部格言,寓言体散文诗集。二、引导思考,自由纷说走进诗文之前,大家能先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人吗?原因是什么?从刚才大家富有感情的发言中,老师了解到我们所喜欢的都是他们的性格、品质、或精神而正是这些才让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正如纪伯伦所说的: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再默读此句,能不能再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者在文中共选了23条格言,相信一定有许多引起了你情感的共鸣,能根据你的圈点批注说说你的理解吗?三、朗读每一则格言。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四、体会文题的含义。沙与沫都是生活中平凡而有微小的事物,但这微小中却蕴涵着人生的大道理,让我们领会到了生活的真谛。提问: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明确:第20则:在充分思考了露珠之后,我知道了大海的秘密。从点滴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五、小结:平凡的语言中,蕴含了人生的大智慧:每个人都期望着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成就就是显示精彩人生的结果,但真正能成就这一结果的则是我们在奋斗过程中自身所拥有的品格、习惯、性情等决定的,既个人修素养(板书)决定人生的成就。六、作业:1.自己尝试理解每一则的含义。2.背诵此文中你喜欢的十则。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找同学自由背诵。二、体会每一则的含义。在这23则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三、质疑理解合作探究刚才大家各抒已见,说出了自已独特的理解,能看出许多同学真的就是生活的智者,不仅融入生活之中,还能走出生活站在更高之处审视它。请大家看书后思考讨论题二,说说你的理解。因我们的人生经历与思维方式与同,才会出现了这么多精彩的解读,但我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是,相信你不可能全部的能把其解读懂,但先于生活领略到了,这必有利于我们以后的人生发展。请说说还有哪些语句你觉得不能理解的,或不认同别人的观点的把你的观点说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一下吧?四、总结扩展再读全文思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