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2教学目标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在课前先将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组,便于活动的开展。教学流程教学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为他人开一朵花①播放音乐《为了谁》歌词中唱到:“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呢?为了他人。当然,他人也在为我。生活中就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请同学们看几张图片,它们让你想到了什么?②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需要帮助。让我们庆幸的是同样在这个社会里有许多的热心人,他们奉献着自己,关爱着他人。③关爱就在你身边。苏宁128万拍得熊倪金牌,作为民工子女助学善款.同学们,其实人啊,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十分脆弱,就像刚才图片所展示的。我们会遭遇挫折,面临危险,会陷入困苦,也会染上疾病。所以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时常会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接受过哪些人的爱心帮助,并就此说一句感激的话语。是啊,正因为有爱,印度洋海啸,我们康慨解囊;因为有①时出示PPT1组织学生回答(30秒)②时出示PPT2、3组织学生回答(1分钟)③时出示PPT4④出示PPT5⑤时出示PPT6组织学生回答(3爱,我们倍加关注爱滋病患者;因为有爱,贫困的学子,我们悄然伸手;因为有爱,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唱响了一曲曲感人的歌。这种关爱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到达对方。课本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则爱心故事《为他人开一朵花》,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将文后的问题遮挡起来,先不要看。活动:阅读好后,看投影幕。思考回答这里的问题。⑤原来帮助他人自己也会获得快乐!正如我们课题所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更多的人见行动。那位自愿捐献者,其实也在无行之中帮助了更多的人。他的行为就像一粒爱的种子,植入了陈红的内心,并生根发芽,结出了无数颗爱的果实;他的行为亦如一颗明亮的钻石,将缕缕阳光折射向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关爱如薪火传递,跨越时空,由此带来的余“香”可谓是“清香久远,回味无穷”啊。分钟)二、体味余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上有些人受功利主义,凡事讲报酬等思想的影响,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单向的付出,是一味的奉献,自己只会是吃力不讨好。所以他们吝惜自己的付出,处处扮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角色。如果以后遇到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妨给他讲讲下面的故事。《威廉的遗憾》,想一想他的遗憾是什么?⑥)威廉最大的遗憾就是不知道“帮助别人,即帮助自己”、“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道理啊!而此次的余“香”原本是一次挽救亲人生命的机会啊。如何才能令自己不遗憾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则不但不令人遗憾而且还有些称奇的故事。《丘吉尔的奇遇》并请同学们理一理其中助人者与被助者,品一品其中的余“香”。⑦活动: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完成表格这两个故事也许是一种巧合,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形,也会碰到其他人需要自己帮助的情形,此⑥时出示PPT7,学生阅读故事;组织学生回答(2分钟)⑦时出示PPT8、9学生阅读故事并填表。时,我们应伸出援助之手。其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付出,留下的是一种淡淡的香而不易被人察觉,如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精神的满足、一次道德的升华;可一旦让你我细细的品味时,它又是香气泗溢,荡气回肠。(出示PPT10)这样的故事常常就在你我的身边。⑧《微尘》青岛爱心市民集体。2004年,青岛一对夫妇以“微尘”的名字为印度洋海啸捐款5万元。人们寻找“微尘”!但“微尘”寻觅不到,却又随处可见。颁奖辞说,微尘,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精神,一座城市的良心。奖杯不知送给谁,那就让它留在我们心里!其实无数平凡的人就是这样付出的,他们的行为感不感人啊?⑧时出示PPT11、12。三、心动不如行动好!感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⑨活动:[讨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