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词作。2.理解词作内容3.通过词的语言分析,体会词的意境美。4.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相见欢》一、导入欣赏视频《相见欢》。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明确:哀伤。2.是谁写的呢?李煜二、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第六子。961年6月李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15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被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晋封他为陇西郡公。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儿直,一会儿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晌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三、介绍词的文学常识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倚声”、“填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起源:唐代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唐代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因此,创作词称为“依声填词”,词被称为长短句。词的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所以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有人认为,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词题——标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