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生词,能流利地背诵五首诗。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2、过程与方法: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2、难点: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掌握规律。【教法学法】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是诗之国。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歌的发展史。三千年来,中国文学的长河流淌的都是诗歌。周朝诗经,春秋战国楚辞,秦朝和汉魏都是乐府,唐朝是诗,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朝是杂剧,杂剧的唱词也是诗,到了清代,除了小说,就是对联,对联是从格律诗中演变过来的,格律诗就有讲究对仗和押韵的颈联和颔联。所以从周朝到清朝的三千年中,每个朝代的文学代表作都是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词的魅力。二、学习《杂诗》1、作者简介。朗读《杂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2、作品注释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来日:来的那一天。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寒梅:冬天开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3、作品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4、品味感悟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5、小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趣与倾向。三、学习《夜雨寄北》1、作者简介。朗读《夜雨寄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2、解题这首诗是寄给妻子(一说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一说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妻子以慰藉。3、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4、品味感悟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潇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时,与亲人共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心灵的孤寂与痛苦。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无穷。“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