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执著的美丽》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含义,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2.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3.理解“执著的美丽”的含义,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重点难点】1.重点:抓住关键语,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主旨。2.难点:理解“美丽”就是袁隆平的精神即袁隆平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课文提示】1.“执著”可以写成“执着”,二者同义。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本文的“执著”意为“坚持不懈”。2.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有“杂交水稻之父”、“神农”等特殊称呼。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4月29日,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华盛顿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出席世界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正音正字】睿ruì勋xūn瘠jí疮痍chuāngyí憧憬chōngjǐng蕴yùn翱áo【积累词语】享誉世界功勋卓著横空出世风华正茂风雨飘摇国是艰难不解之缘大失所望家常便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梦寐以求风尘仆仆不善言辞功成名就有生之年古稀之年【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2.文章的主人公是谁?3.划出能够表现袁隆平精神的句子。4.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分析】文章以“美丽”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高尚人格和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从而揭示了一个科学家不断成功的原因:永不满足,永远把人民利益当作人生最大的追求。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一名71岁的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儿?他的一生与美丽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很好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中,要把握文本,学会圈划、抓住关键语句,搜集整理利用有关资料,感受人物献身科学、不懈奋斗的精神。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百折不桡,执著追求的精神。课文语言平实,蕴涵人物的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更多了解袁隆平的事迹。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第二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用简洁的文字,给各部分设计一个小标题。①美丽:源自对儿时梦想的执著追求。②美丽:源自对艰难困苦的执著坚忍。③美丽:源自对事业成就的执著攀登。2.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美丽”?美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本文“美丽”一词有新意:第1段,“精干、充沛、睿智、幽默”四个关键词语,让我们了解“美丽”的丰富内涵。本文“美丽”还指袁隆平的精神:永远执著,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3.文章写袁隆平的“美丽”,为什么第9、10段却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理想与现实,美丽与贫瘠,造成强烈的冲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袁隆平的一种精神:“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表现他的坚定与执著。4.文章的哪些语句表达了“执著”一词的含义?①“看到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虽然大失所望,但是仍执著地决心从事农业工作。”②“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身的追求。”③“他执著的从事培育高产稻,不怕困难和挫折,终于获得巨大成就。”5.综观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