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词意和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学习详略得当、简洁生动的写法。2.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梦溪笔谈》的浓厚兴趣。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通译全文;体会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借助“对联谜语”进行导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副对联,看看谁能最先猜出这副对联是赞美的哪一位中国古代名人和他的什么著作。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制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二、朗读课文,读懂故事: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注意个别句中的停顿。狗蝎(xie)喙(hui)钳(qian)搏(b6)穰(r6ng)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中停顿。3.学生齐读并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讲述了北宋时期“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使“秋田”“大穰”的故事。三、默读课文,探究疑难: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你不懂的词句用“”画出来加注“?”。2.四人小组相互答疑解惑,再不懂的借助工具书进行批注。3.学习小组成员一起用现代汉语说一遍课文的意思,必须准确,力求语言通畅、优美。检查:(1)说说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方为秋田之害其喙有钳千万蔽地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谓之“傍不肯”明确:方:正当,正在。为:成为。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蔽,遮盖。以:用。搏:搏斗。悉:都,全。旬日:十天。皆:全部。尽:消灭。岁:年成。穰:庄稼丰收。谓:称,叫。(2)说说下列词语在句中的不同意思:之:方为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其:其喙有钳(它的)其虫旧曾有之(这种)以:以钳搏之(用)岁以大穰(因为)(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你能发现总结一些句子翻译的方法吗?庆州界生子方虫。译: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译:正在危害秋天田地里的庄稼。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译: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中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其)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译:(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死,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点拨: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有一些原则和技巧应该掌握。如专有名词照搬不译,如“庆州”一词,还有“狗蝎”;省略成分补后再译,句中括号内的内容则属省略的成分;译出内容如不够通顺,要在确保正确的前提下稍做调整、润色,如“方为秋田之害”,直译不如意译来得顺畅。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法1、个人美读课文,读出故事的情趣。并想一想:本文讲的是一个以虫治虫的故事,如果让你划分文章层次,你有几种划分方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设疑激趣:四句话短短70字,就生动地讲述了一件事情,你认为这在构思和语言上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1)善于取舍,详略得当。《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2)字斟句酌,语言凝练。“方为秋田之害”,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正当情况紧急、百姓叫苦不迭的时候,“忽有一虫生”。“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可让读者想像出百姓对“救星”的惊诧与喜悦。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勇猛异常、威力无比。而外貌、武器、搏杀一气呵成,更容易让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