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备课人班级时间教材研究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意义。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3.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重点熟读背诵,把握诗歌旋律与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难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媒体教具课件、班班通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走进作者1.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2、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法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学习这首诗需三步读法:(1)入情地朗读;(2)细细地品读;(3)丰富的联读。.2、听朗读,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注意字音:头颅(lú)未餍(yàn)饕餮(tāotiè)鹧鸪(zhègū)提示朗读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悠长、舒缓,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准节奏、字音,体会情感。4、请同学包含情感展示朗读。四、合作探究,品味诗歌,1、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什么具体意象表达出来的?明确:此诗表达了对祖国痛彻的思念之苦。具体意象:长江与黄河: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床: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2、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你觉得诗词中哪些字词句写得特别好?试作精妙分析。(1)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可用什么词替换?(慈爱、伟大、无私……)“母亲”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2)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词类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境界。诗人把祖国比喻为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成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作者是用味觉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厌来形容视觉的贪婪,“饕餮”一般多贬义,用在此处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这种感情得以生动形象的表现,缘于这种感觉上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这种修辞手法被称之为通感。日常生活中我们口语中也有通感的运用:例如睡的真香,歌声真甜等。)3、小结:五、五、拓展延伸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而现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外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六、作业1、完成《学法》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当我死时余光中长江与黄河母亲、安魂曲想象痛彻的思念祖国之情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