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一面》教案教学目的:1.弄清记叙顺序;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3.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教学重点:1.鲁迅的肖像描写;2.鲁迅对我的影响。教学难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教法:讲读讨论教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鲁迅是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在第一册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一面》。简介作者三、结合预习提示解题“一面”是“一次会面”,是谁跟谁的一次会面?虽然作者与鲁迅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一名同学简介事件)。本文以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也从鲁迅先生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这篇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1932)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故此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四本文结构,以空行自然分开,分为两部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1.“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2.“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第一部分1.开篇交待了什么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环境)环境描写:店外的景象:“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阴冷)为什么要描写店外的景象?有何作用?明确: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说明我进店的原因;又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开篇作者就点明了时间,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2.从店外进入店内,店内又是如何一种景象呢?我是如何观察书店事物的?其观察视角(描写顺序)是如何变换的?看2~5段,请注意表示作者眼光移动的词语,从中体会作者的感受。(观察视角的转换就决定了描写的顺序)提示:a先描写“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冷清)b再“书架一角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惊喜)c最后“一本书的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兴奋)从“赫然”“像得到保证似的”这些字眼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体会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看出鲁迅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那么这一笔有何作用呢?(从情感上为后文鲁迅从幕后走到前台做了一个铺垫)书店这个特定环境的描写作者是按视角的转移按远景近景特写来安排描写顺序的,同样,对于鲁迅先生的描写作者也是按一定视角的转换来具体描写。3.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1)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提示)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讲解:因为在暗处,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近景: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讲解: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特写: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讲解: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